保定河北古蓮花池牌樓。 李芳華 攝“蓮池行宮十二景”之一——宛虹亭。 李芳華 攝保定古蓮花池內的綠野梯橋始建於元代。 李芳華 攝
  中新網保定3月23日電 (呂子豪 徐穎哲 李芳華)具近800年曆史、有“中國最美的十大園林”之稱的古蓮花池坐落於河北省保定市區,該園當年因直隸省最高學府蓮池書院而名揚中外。23日,中新網記者到此進行了實地探訪。
  在古蓮花池大門口右側柱子上,掛有“保定市蓮池博物館”標誌,上方高懸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手書“古蓮花池”大字橫匾,旁有“蓮池書院”四個大字。步入古蓮花池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太湖石疊砌的“蓮池十二景”之一的春午坡。東碑廊在春午坡東側,廊壁上嵌有康熙皇帝的御筆碑十六方和直隸總督方觀承的詩碑十方,以擘窠書“龍飛”二字最為醒目。碑廊中部一院內豎立著二十餘通清代乾隆、嘉慶皇帝“巡幸”蓮池時賜給直隸督撫疆臣的御制詩碑,以及自明萬曆十五年至民國二十二年曆代修葺蓮池或創辦書院、設置行宮的碑記。
  據瞭解,古蓮池初名雪香園,為元代汝南王張柔開鑿,約建於公元1227年至1234年。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,僅存深池清水,繁茂荷花,故明代以後志書稱其為“蓮花池”。明朝後期曾較大規模整修擴建,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“水鑒”,令增建一門,上懸“水鑒公署”四字橫匾,以激人勵己: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。從此,蓮池成為達官貴人雲集的場所,“水鑒公署”也成了蓮池的別稱。清代,因興建蓮池書院而揚名中外。又因闢為皇帝行宮,皇帝多次出游駐蹕而達到極盛。
  據保定古蓮花池博物館館長柴汝新介紹,古蓮花池內現存200餘方碑刻,其形制多為豎碑和壁碑及經幢等。其中,以反映古蓮花池曾作為行宮特殊歷史地位的30方清帝御書碑刻,彙集唐、宋、元、明書法大家上乘之作的《蓮池書院法帖》及體現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的《張裕釗宮島大八師生紀念碑》等最為著名。這些碑刻承載著史學、經學、文學、書學等重要信息,也是研究民族歷史文化的第一手資料。
  記者在春午坡西側的“古蓮花池導游平面圖”上看到,古蓮花池全園水陸分佈呈“回”字形,中心洲是“回”字裡面的“口”,最外圍的陸地是“回”字外面的“口”,“口”與“口”之間為水域。池塘是全園風景佈置的中心,一切建築、山石、花木都隨塘岸的曲折而迤邐配置。
  柴汝新稱,古蓮花池共分為園東、園南、園西、園北、中心洲、塘中六大景觀帶。園中諸景以藻泳樓、篇留洞、含滄亭、春午坡、高芬閣、萬卷樓、花南研北草堂、宛虹亭、鶴柴、蕊幢精舍、繹堂、寒綠軒組成了著名的“蓮池十二景”,有“城市蓬萊”的美稱。
  在古蓮花池園東,記者看到“蓮池十二景”之一的寒綠軒已被設置為“蓮池書院展覽室”,介紹蓮池書院的基本情況、沿革、名師、名徒等。柴汝新說,古蓮花池之聞名,與清雍正年間在其北部興建的直隸省最高學府蓮池書院大有關係。蓮池書院因有章學誠、祁韻士等學識淵博之士任院長,培養出濟濟人才而揚名中外。毛澤東主席曾於1918年和1952年兩次蒞臨蓮池,並坦言:“蓮池之所以有名,關鍵是蓮池書院有名。”
  柴汝新還介紹說,1900年秋,英、法、德、意四國聯軍侵入保定,古蓮池內的珍貴文物被洗劫一空,“十二景”也成殘垣斷壁。2005年10月,花南研北草堂、高芬閣、含滄亭、篇留洞等9景基本恢復修繕完畢。2008年7月,啟動剩餘三景鶴柴、繹堂、蕊幢精舍的修複工程,2009年5月完工。
  慕名從北京來此參觀的游客張女士說,作為中國十大名園之一,古蓮花池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,但仍需廣泛宣傳,讓更多的人知曉。
  柴汝新表示,自2002年開始恢復古蓮池十二景後,園區面積由以前的30畝擴建到現在的50畝,展館面積也增加了一倍。但人員編製沒有增加,園區不得不聘請臨時人員來分擔工作。同時,古蓮花池年均接待游客10萬人次,門票收入200餘萬人民幣。除部分上繳外,還要發放臨時人員的工資,真正用於維修的資金並不多。向上級申報修繕資金程序複雜、周期長,人才缺乏、資金不足等已成為限制古蓮花池保護與發展的瓶頸。
  古蓮花池是與蘇州拙政園、北京頤和園、圓明園等齊名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園林之一,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它先後屬於私家園林、官府園林、書院園林、皇家園林和公眾園林,文化積澱豐厚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起,在此建直隸省高等學府——蓮池書院,此後的一百七十年間,這裡名師薈萃、人才輩出,當時被稱為“北方文化的源泉”。(完)  (原標題:探訪中國最美園林之保定古蓮花池:發展遇瓶頸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s77tsaaa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